为什么苏辙会有这样的认识?这来源于《左传》的记录。通过读《左传》,可以发现这件事隐约有个幕后黑手,但此人既不是子贡也不是孔子,而是当时齐国田氏的宗主田乞。田乞虽然没有做到“五国各有变”,但对于日后的田氏代齐,确实走出了关键的一步。
鲁迅先生有句诗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,“孺子牛”的典故出自春秋后期的齐景公与幼子荼,说的是齐景公非常宠爱小儿子,曾为他扮演牛而折断牙齿。
齐景公去世前,托付上卿国夏、高张立公子荼为国君,而把其他公子安置到国都之外的莱地。公子们预感不妙,全都作鸟兽散了。其中公子阳生逃跑到鲁国,娶了鲁国执政季康子的妹妹季姬为妻。
国无长君自然会引起阴谋家的动作,田乞果然出招了。他一方面假装侍奉国夏、高张,称诸大夫们对国氏、高氏不满;另一方面又挑唆诸大夫,说国氏、高氏想铲除大家。然后田乞联合鲍牧等诸大夫,抢先攻打国氏、高氏。
国夏、高张猝不及防,被诸大夫大败,逃亡鲁国。田乞见缝插针,马上把公子阳生迎回齐国,然后邀请众大夫盟誓,拥立公子阳生为国君。
鲍牧当时喝得酩酊大醉,他的御戎鲍点问田乞,这件事是谁计划的?田乞面不改色心不跳,一口咬定这是鲍牧出的主意。鲍牧醉意醺醺,不记得自己是否有说,他对田乞说:您难道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吗?
公子阳生早已吓得双腿发抖,说:哪敢不唯您是从?我只希望不发生动乱而已。此时鲍牧酒精上脑,没有力气争辩,只能说:谁不是先君的儿子呢!算是接受了盟约。
阳生即位为齐悼公,将公子荼杀死,然后张罗着接回在鲁国的妻子。但这时候发生了点意外。原来季姬寂寞难耐,与族叔季鲂侯有染。季康子怕齐悼公问罪,不敢把妹妹送到齐国。
这下齐悼公就火了,派鲍牧出兵,并约上吴王夫差,一起进攻鲁国。鲍牧很快拿下鲁国的谨、阐两地。季康子只能交出妹妹,齐悼公命令鲍牧收兵。
鲍牧战胜了鲁国,又有点小心思了,自己是大夫里实力最强的,为啥要被田乞抢了拥立头功?于是煽动群公子与齐悼公争位。
这事很快传到齐悼公耳里,齐悼公告诉鲍牧,有人举报您,请您带着三分之一的财产,去潞地接受调查。如果有此事,您带一半财产出国;如果没有,您回国都就行了!鲍牧一听不妙,但思量着还有退路,没必要撕破脸;他走到半路时,齐悼公又下令只允许他带两车物资走,这时鲍牧已经无力反抗,只能乖乖到潞地;当他到达潞地,果然被抓起来杀死了。
这件事幕后黑手再明白不过,就是田乞在利用齐悼公,铲除最大的威胁鲍牧。
其实齐国本就比鲁国强不少,齐悼公为了抢回妻子,居然把吴王夫差邀请过来。夫差是什么人物?父亲阖闾于前506年攻入楚国郢都,夫差于前494年攻入越国会稽,在南方已经所向无敌。
当时正准备向北方发兵,与老牌霸主齐、晋一争高下。齐国使者公孟绰向夫差辞谢出兵,夫差一口回绝,他说:去年寡人听到贵君的命令,今年又改变了,寡人也不知道该听什么,要不还是亲自去齐国问问吧!
前485年,夫差联合鲁国、邾国、郯国,一起攻打齐国,驻扎在鄎地。但这个时候,夫差却听到一个消息:齐悼公被杀了!齐悼公被谁杀的?
《左传》说的是齐人弑悼公,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《卫康叔世家》《田敬仲完世家》则说是鲍牧(或鲍子、鲍氏)弑悼公,《晏子春秋》又说田氏杀悼公。其实,鲍氏与田氏杀悼公都不可靠。鲍牧此时已被杀,而田乞自己就是齐悼公最信任的人,为何要杀死悼公呢?
齐悼公去世后,子简公即位,此时担任执政的是国书、高无?。国氏、高氏是齐国世代上卿,虽然之前国夏、高张被田氏、鲍氏驱逐,但国氏、高氏家族势力仍在。齐悼公引来吴王夫差,国内一片惊恐,国氏、高氏趁机反扑,杀死悼公,希望夫差退兵。
耐人寻味的是,田乞作为齐悼公的心腹,居然安然无事,很可能也参与了策划,所以悼公这么容易被除去。鲍牧虽然被杀,其族人可能也参与了政变。所以《左传》笼统称为“齐人弑悼公”。
当然,夫差和齐悼公根本无冤无仇,也就是想找个理由挑事而已。悼公被杀后,夫差不但不退兵,反而大哭三天三夜,号称要为齐悼公报仇。吴军先出动一支军队走海路,上岸之后被齐军打败。
前484年,夫差重整旗鼓,联合鲁国一起进攻齐国,接连攻下齐国的嬴、博,最后与齐军主力在艾陵相遇。结果在艾陵之战中,吴军基本全歼齐军,主帅国书阵亡,高无丕等将领逃回了齐国。夫差打服了齐国,并且为悼公报仇,鸣金收兵而去。
艾陵之战对齐国最大的影响,就是世代上卿国氏、高氏,在这一战中彻底报废。田乞病重,派弟弟田书、族人田豹等参战,田书战死,田豹逃回,算是弃车保帅,保存了田氏实力。艾陵之战后,田乞去世。
从他一生来看,利用鲍牧杀孺子荼、利用悼公杀鲍牧、利用国高杀悼公、利用夫差杀国高,借力打力,环环相扣,连环计可谓是玩得出神入化了。如果要在春秋时期评选第一阴谋家,田乞应该不遑多让。
田乞去世后,儿子田常继任田氏宗主,此时再无大族能与田氏抗衡,田常杀死齐简公与执政监止,终于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,奠定了日后田氏代齐的基础。
《左传》中的子贡故事
那么,为什么会出现“子贡一出”的说法呢?其实根据《左传》,子贡在鲁国与吴国之间确实频繁走动,但远没有“五国各有变”这么神奇的结果。
前488年,吴王夫差与鲁哀公在鄫地会见,夫差让太宰嚭召见季康子。季康子不敢出国,怕被夫差治罪,派子贡去辞谢。太宰嚭说:“我们大王走了这么远,你们大夫却不出来,这是什么礼仪呢?”子贡说:“只不过是害怕贵国而已!我们国君已经来了,大臣难道要丢下国家?要说礼仪吧,贵国当年太伯推行周礼,仲雍继承后却断发纹身,难道是合于礼仪的?不都是有缘故才这样做的嘛!”抬出夫差的祖宗,太宰嚭顿时哑口无言。
前484年,鲁国司马叔孙州仇参与艾陵之战,子贡同行。在战前,吴王夫差把剑、矛、甲赐给叔孙武叔,说:“认真做你们国君交给你的任务,不要废弃命令啊!”叔孙州仇言辞木讷,不知道该怎么对答。这时身旁的子贡站出来,说:“州仇愿意接受剑甲追随大王啊!”叔孙州仇这才反应过来,马上叩首拜谢赏赐。
前483年,吴王夫差与鲁哀公在橐皋会见,夫差派太宰嚭请求继续结盟,重温盟约。鲁哀公内心始终看不起吴国,现在既然解决了齐国这个外患,更加不想答应夫差了。于是又派子贡出面对付太宰嚭。子贡说:“我们国君认为以前有盟约,就不用重新签订了;如果可以更改,那每天结盟又有什么用?现在您说要重温过去的盟约,如果盟约可以重温,那它也会寒凉下去的。”于是鲁哀公辞谢了吴国,而与卫国、宋国结盟。
夫差同时召见卫出公,卫出公不来。于是夫差大怒,派兵包围了卫出公旅舍。鲁国大夫子服景伯又让子贡游说。子贡再次找到太宰嚭,送给他五匹锦,然后扯到卫国的事。太宰嚭说:“我们国君想侍奉卫国国君,但是他来晚了所以才留下他。”
子贡说:“卫君出发前与大臣商量过,有人支持有人反对,所以才来晚的。现在你们拘禁他,这不是让反对的敌人开心,让支持的朋友郁闷吗!而且还让诸侯害怕,那还怎么称霸呢?”太宰嚭同意了。
《史记》还有一个疏漏,就是在《吴太伯世家》《鲁周公世家》中,均记载吴王夫差到缯地向鲁国索要“百牢”作为祭品,“百牢”就是牛、羊、猪各一百头。按照《周礼》,天子十二牢、上公九牢、侯伯七牢、子男五牢。夫差一口气要百牢,实在是冒天下而大不韪。
季康子不愿意违背礼制,就让子贡游说夫差与太宰嚭,夫差终于放弃了这一请求。但据《左传》,鲁国迫于吴国的压力,实际上当场如数照给了,并没有提到子贡的参与。
为什么《左传》中鲁国给吴国供应百牢,会在《史记》中讹传为子贡拒绝百牢?前文提到,子贡于本年(前488年)确实代表季康子去游说了太宰嚭,不过子贡不是为季康子拒绝供应百牢,而只是为季康子不参会而进行辩解。
这件事鲁国本身就非常不光彩,而子贡又是个能言善辩的人物,有子贡在鲁国,还发生这种事实属不该。所以传来传去,就变成子贡成功游说夫差与太宰嚭放弃百牢了。
可见,历史上的子贡确实才思敏捷、口齿伶俐,在与吴国的外交方面,为鲁国争取了不少利益,所以才会被战国纵横家敷衍成“子贡一出,五国各有变”的故事。而对子贡故事最可靠的记载,还是在《左传》与《论语》中。后世晚出的一些史料,则需要认真去考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