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国色 > 179、第 104 章

179、第 104 章

笔趣阁 www.bqg.so,最快更新国色 !

    日光正盛, 照理说外头有些晒, 不过在郁郁葱葱的枝叶掩映下,这里反倒成了一块能够遮蔽阳光的避暑之地。

    甘泉宫修好之后,这还是刘远第一次来, 头顶上开满了紫薇花,一簇一簇的紫色, 洇染出深深浅浅的景致,微风拂来, 枝头轻轻摇曳, 还有几许花瓣落在底下人的衣裳上,衬着起起伏伏的远山,颇有一番“花落家童未扫, 莺啼山客犹眠”的意境, 虽然这并不是在田园,而是当今天底下最宏伟的宫殿里。

    不远处荷花池中, 田田荷叶铺连在水面上, 拥簇着一朵两朵的粉白,显出几分独属夏天的巧致与可爱。

    刘远半躺在卧榻上,眼皮微微耷拉着,左右有人打扇,而他看着落在荷叶上的蜻蜓, 似乎全副注意力都落在上面,又似乎在闭目养神。

    远远地,有人走过来。

    “公主!”左右宫女看见来人, 连忙停下动作行礼。

    刘桢微微颔首,将其中一名宫女手里的团扇接过来,亲手给刘远打扇。

    自从宫变之后,周药就再也没有出现在皇帝身边,彻彻底底地消失了,知道的不敢说,不知道的也不会多嘴,刘远现在身边全都用起了宫女,连奏表也是刘桢亲自筛选出来给他念的。

    “阿父今日感觉如何,可有哪里不适的,听说你昨日不肯喝药,把太医都愁怀了,阿父想要早日康复起来,就不能把药落下了。”

    刘远微微睁开眼睛,脸上流露出一丝无奈,显然这席话已经听女儿念叨过无数遍了,不过刘桢没有住嘴的打算,以他现在的身体状况,更不可能出声打断,只能伸出颤巍巍的手,示意自己要写字。

    换作已经好几年没有见过皇帝的人,绝不会相信眼前这个双鬓白了大半的人,会是曾经叱咤风云,连西楚霸王也成为其手下败将的胜利者。

    刘桢心领神会,连忙伸出手,就见刘远在她手心上写了个薪字。

    她一见便懂了,这是刘远父亲,刘桢祖父的名讳,刘远是在询问刘薪的近况。

    安正会去找刘薪,事后想想,其实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。

    刘远自小便不得刘薪的喜爱,纵然后来当了皇帝,也并没有一跃成为刘薪最喜爱的儿子,在刘桢那位祖父心中,想的多半是靠着皇帝儿子的权势,给自己和长子谋些福利。由始至终,刘远这一房在刘薪心目中,也许根本就不算是刘家人。

    但是刘薪后来当然失望了,刘远不仅不肯封他为太上皇,连个县侯都不肯给刘驰,仅仅是给了自己老爹一个安乐王的虚名,打发他到乡下去养老。

    刘薪心里头肯定为此恼怒不已,只可惜势单力薄,无可奈何,只能日日在家中咒骂儿子,这个时候安正出现了,告诉刘薪,如果刘桐登基,那么刘薪就是皇帝的亲祖父,不仅可以封为太上皇,还能荫及刘驰他们,将种种美好许诺一股脑送给刘薪。

    刘薪被捧得飘飘然,就答应了安正的要求:在事成之后帮他们正名,告诉天下人,这不是谋朝篡位,而是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。

    更何况这种事情也不需要刘薪亲自出马,他只要事后付出少许,就能收获没能从刘远那里得不到的好处。

    只是刘薪没有料到,安正也失败了,宫变的事情传到向乡,刘薪立马就慌了,他害怕被刘远追究责任,更害怕刘远不顾父子情面要整治他。于是刘薪连夜跑出家门,想要找个地方躲藏起来,慌不择路之下,一头栽进池塘里,尸体直到第三天,才因为浮出水面,而被人打捞起来。

    这也算是因果循环,报应不爽了。

    刘薪一死,刘远自然不必再有顾忌,刘家其余的人,除了一个远嫁长沙的刘姝之外,全都被收拾得服服帖帖,别说还妄想有爵位或者当官了,能侥幸留得一条命在,就已经要谢天谢地了。

    现在刘远询问起刘薪的情况,当然不是为了问刘薪死了没有,而是问他的后事是如何办的。

    刘桢道:“我与阿兄商量了一下,以县侯的规格下葬的,就葬在当地,怎么说他也是我们的亲大父,给他留点体面,也是给刘家留点体面。”

    刘远沉默半晌,眨了一下眼睛,表示同意刘桢的话。

    他心中恨极了刘薪,若说安正于他还有一点旧情在,那么刘薪就比安正还不如。现在刘薪一死了之,也算歪打正着,免得自己再去想办法收拾他。

    刘桢知道,虽说刘薪的死是自食其果,但是在后世史书上,肯定会凭空生出无数揣测,说不定还会将此事列为疑案,作皇帝弑父的种种猜想,人总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别人,尤其是历史人物,身后更是被点评得面目全非,纵然是九五之尊,也难以逃过这种命运。

    她不想让刘远的心情沉浸在这种事上太长时间,不管怎么说,没有谁会听说自己老爹死了,还开开心心,兴高采烈的,即使是刘薪这种人。

    “阿父,子望已经出京了,我让他去寻一种叫木绵的种子,这种树木开花之后,花蕊里有棉絮,可以填充被褥和衣物,届时若能在南方广泛种植,便可在寒冬之际活人无数,如果运气好的话,说不定他还能顺便找到棉花的种子,那可就更比木绵强上百倍了……”

    刘桢娓娓道来,成功地将刘远的心神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。

    “阿兄昨日也来看过你了罢,他的伤势现在好多了,很快就能理政了,小鱼现在一天比一天长高了,嘴巴也越来越能说,真是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,我看过不了多久,就连我都要说不过他了……”

    刘远听她在耳边说着话,虽然嘴角无法扯动,眼底却浮现起微微的笑意。

    动了动手指,他写了一个字。

    昏。

    昏,其实就是婚。

    刘桢的表情一滞,然后轻声道:“如今赵俭要守孝,阿婉还得两年后才能成婚,只要我在这两年内成婚,就不算耽误她了。”

    刘远又写了个“人”字。

    刘桢顿了顿:“没有,我还没想好。”

    她知道郭家在父亲心里就像是一根刺,所以能不提就不提。

    刘远的眼睛没有再像之前那样半睁半闭着了,他撑起眼皮,看着这个自己最钟爱的女儿,像是有许多话要说,可是完全没法说出来。

    刘桢眼睛一酸,连忙撇开头,半晌之后才又转过头来:“阿父,你放心罢,在这两年里头,我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人选。”

    刘远看了她好一会儿,然后写下一个字:楠。

    这是想要让刘楠过来了。

    刘桢点点头,连忙让宫女去请人。

    刘楠来得很快,他的伤口现在已经结痂了,因为年纪轻,加上身体素质好,本来就恢复得比较快,若是换了刘远这等年纪的,这一剑下去就算不致命,只怕也会元气大伤。

    为了他先前鲁莽的行为,刘桢说了他好几回,亏得是皇帝现在动弹不得,连话都说不了,不然只怕更有刘楠受的了。刘远本来就觉得这个长子勇有余而谋不足,这下更是证明了他的论断。

    不过为君者,光有谋也不行,刘楠甘愿为了父亲和妹妹而自戕,这份友爱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,尤其是在经历过宫变之后,刘远虽然觉得刘楠过于天真,但并非一无是处。

    他现在最担心的,就是刘楠面对那一干老谋深算的臣子们,会被吞得连骨头都不剩。

    君臣之间,其实更像是一场博弈,你有主见,降得住臣子,臣子自然会效忠你,你没有主见,优柔寡断,别人当然也就觉得这位君王可以当作摆设,在君权和相权之间,这种矛盾的对立则体现得更为明显。

    就拿之前孟行等人卡住刘桢入朝议政的事情来说,假若换了刘远还在的时候,刘远一锤定音,非议的声音固然有,也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不绝于耳,无非是因为刘楠资历浅,压不住场面,所以才会被朝臣反客为主。

    “阿父,你唤我来,可是有何嘱咐?”刘楠行了礼之后就在竹榻边上坐下来。

    天气有些热,可刘远全身上下依旧用薄羊绒毯盖得严严实实。

    刘远抬了抬手指,表示自己有话要说。

    刘楠连忙将手掌递过去。

    刘远写字的速度很慢,有时候字形复杂的,一个字还要写上半天,换了不是日日随侍身边的,就不一定能马上认出来了。

    这一回,刘远写的是两个字。

    刘楠看清楚他写的是什么之后,不由愣在当场,他转头去看刘桢,后者也是一脸愕然。

    “阿父,这,这……我不行的!”刘楠脱口而出。

    听了这句话,刘桢哭笑不得。

    而刘远看向刘楠的眼神却瞬间变得严厉。

    刘楠简直有点手足无措了。

    他看得清清楚楚,刘远写的分明是:退位。

    刘楠虽然知道自己总有一天要成为这个王朝的第二任君王,可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一天会来得如此之快,即使是在刘远生病之后,刘楠也总认为自己还需要磨练,如果有人告诉他十年之后才能登上帝位,他说不定会更加高兴。

    从刘楠本心来说,他完全不会有那种“太子当久了很不爽,希望当皇帝”的想法。

    换作以前,刘远巴不得将权柄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,虽然对刘楠怒其不争,但他也不得不承认,刘楠这种性格待在太子位上,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最好的。

    但现在,他只希望长子能够成熟得更快一些,能够更稳重一些,否则自己要怎么放心将这副担子交给他呢?

    “阿父,如今我资历尚浅,经验不足,贸然登基,只怕难以服众,如今凡事有宋丞相他们在,就算宋丞相要告老,周允,孟行他们也都是老成谋国的臣子,我遇事会多多征询他们的意见,但退位一事,还是先不要提了罢?”

    刘桢也劝道:“阿父,太医说过,你的身体需要好好静养,不宜多思多虑。”

    刘远的眼睛快速地眨着,这明显是想要反驳他们,却又说不出话,以至于内心激动,情绪起伏,连脸色都憋得涨红起来。

    兄妹二人吓了一跳,连忙抚慰:“阿父,你想说什么,慢慢说罢,我们都在听着呢!”

    刘远的胸膛激烈起伏,许久之后,才慢慢平静下来。

    这表示他有很重要的话要对他们说。

    刘楠与刘桢的视线片刻不敢离开老父。

    刘远在刘楠的手上慢慢地,写下六个字。

    收权,分权,匈奴。

    最后两个字很好理解,刘楠知道老爹念念不忘匈奴给中原带来的耻辱,不仅是皇帝一个人,所有中原人都无法忘记这种耻辱。

    自秦末以来,天下纷争,群雄逐鹿,为了成为最后的胜利者,所有人各出奇招,雄兵百万,不惜陷在内斗之中,然而面对匈奴人,却偏偏束手无策,还要奉上公主以求短暂的和平。

    面对父亲渴盼而灼热的眼神,刘楠跪了下来,郑重起誓:“阿父放心,有生之年,我一定会打败匈奴,将其驱逐出中原,将阿妆接回来的!”

    刘远闭了一下眼睛,眼里缓缓流出泪水。

    如果可以的话,他更希望能够亲自葬送这个耻辱。

    他这一生做对了许多事情,也做错了许多事情,唯一觉得心中有愧的,就是刘妆。

    塞外路程迢迢,音信杳杳,即便朝廷有心派人留意,也很难像在京城那样,有什么事情立马就能得知。

    冒顿单于在匈奴早就有好几个女人,来自周边各个部落,而且也都被冒顿封为阏氏,刘妆一嫁到草原,立马就落入需要和别人争宠的不利地位。

    这几年从匈奴传来的消息并不多,刘楠他们只听说刘妆失去了一个孩子,又生了一个孩子,最终在冒顿单于身边站稳脚跟,成为他最钟爱的阏氏之一。

    单是这寥寥数语,就足以令人想象出无数的惊心动魄,腥风血雨。

    刘妆在草原上的日子绝对不是一帆风顺,然而她终究还是撑了下来,虽然当初是她主动要求远嫁,但是不可否认,刘妆的下嫁确实为乾朝争取了不少时间,对普通百姓来说,他们或许会因此欢欣或庆幸,然而对于刘远这样的皇帝来说,女儿的委曲求全则是需要铭记的耻辱。

    这个耻辱,总有一天,要用铁与血来洗刷。

    刘楠不愿意看着父亲伤心过甚,主动转移话题:“孩儿鲁钝,敢问阿父,收权与分权是何意?”

    这两个词本身就是相反的概念,如果说刘远的意思是想让他加强君主的权威性的话,那为何又会有个分权?刘楠完全被弄糊涂了。

    这个问题回答起来,绝对不是写几个字就能解释明白的,刘远的嘴唇不由自主地微微阖动,眼睛却是望向刘桢,其中隐含期待,也许是认为以长女的聪慧,能够理解他的深意。

    刘桢想了想,道:“阿父,我姑且一说,若是不对,你便打断我。”

    刘远眨了一下眼睛。

    刘桢:“如今朝臣权力太大,丞相更是权柄通天,不仅能够否决君意,百官亦要从其所命,可谓一人之下,万万人之上。若是宋丞相这等克己复礼之君子,自然令人信服,但若是换了旁人,却很容易将公权私用,难保不会重演宫变之乱,是以阿父的意思,是要大兄登基之后,适当收回朝臣手中的权力,以巩固君权。”

    作为一个拥有后世灵魂的人来说,刘桢深知君权太重的危害,皇帝乾纲独断,威加天下,如果他是明君也就罢了,如果是昏君,那无疑会给天下带来极大的祸患,这完全需要取决于君王个人的素质。

    但是反过来说,臣子的权力太大,当然也不是好事,纵观史书,因为掌握权柄而生出不臣之心,从而扰乱局势的例子比比皆是。所以在这其中必然要取一个平衡点,没有一种制度是完美无缺的,但如果这个平衡点取得好,就能够尽可能延长制度的寿命。

    当然,作为一个君王,他们绝对不会想要这种平衡点,对于皇帝来说,权力当然是越大越好。

    刘桢停下话头,询问道:“阿父,我说得可对?”

    刘远眼中露出赞赏的神色,眼睛眨了一下,手指也在她的手背上轻点了点。

    刘桢受到鼓励,继续道:“至于分权,如果我没猜错,阿父所指,分的不是君王的权力,而是朝臣之间的权力。”

    刘远眼中的赞赏之色愈浓。

    刘楠若有所思:“朝臣?”

    刘桢不假思索:“不错,一言以蔽之,三公九卿制优劣各半,阿父当初不设太尉,也正是因为太尉手掌兵权,又位列三公,权力过大,不好辖制,如今丞相也面临同样的问题,只有将这些职位的权力分化,才能达到前面所说的‘收权’的效果!”

    刘远在刘桢手上写了一个字:善。

    刘桢笑道:“多谢阿父夸赞!”

    但她心中却隐隐泛起一丝不祥,刘远今天如此耐心教导刘楠,明显有种在交代后事的感觉,正所谓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……

    想到这里,刘桢鼻子一酸,连忙低下头,她无论如何都不希望自己的猜测会成真。

    刘楠毫无所觉,他仍在思考刘桢所说的话,见刘远也赞同,便郑重道:“阿父,孩儿会将这六个字铭记于心的!”

    刘远看着长子的目光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柔和,以往对儿子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不满随着他的生病彻底远去,此刻,他像是想要将刘楠牢牢记在心间一样,手指轻轻碰着对方的手背,表达着自己无法用言语说出来的心情。

    不知不觉,刘楠似乎也感觉到什么,他的眼泪落了下来:“阿父,你不要退位好不好?太医说了,你的身体还能好转的,国家外有强敌,内未大治,这些都离不开你啊!”

    没出息!刘远的目光明明白白表达了这个意思,他怒其不争地看着刘楠,又带着一丝无可奈何。

    刘桢的心情不比刘楠好过多少,但她强忍心酸,咬了咬下唇:“大兄,阿父好像还有话要说。”

    刘楠连忙强迫自己止住哽咽。

    刘远在他手上写下两个字:桢,佐。

    这下不必刘桢解释,刘楠也能明白他的意思了,这是要刘桢辅佐自己!

    刘远是不能说话,又不是不能听,即使刘楠和刘桢没说,他从近来宫婢的议论里,也不难猜到刘桢的处境。刘楠虽有军功,又是嫡长子,继位顺理成章,但朝中开国元勋比比皆是,肯定会有人欺他年少,处处辖制,以刘楠的性情,要驾驭这帮人很不容易,所以他需要一个帮手。

    刘桢:“阿父放心,我会尽力辅佐阿兄,襄助于他的!”

    刘楠也道:“我不会让人欺负阿桢的!”

    刘远缓缓地眨了一下眼睛。

    若是他还能主政,肯定是不会让刘桢入朝的,因为当年张氏说得对,即使尊贵如公主,也不能不顾忌世人的眼光,他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因为太过强势而找不到夫家,姬家,郭家,她已经错过了,以刘桢的优秀,不应该被蹉跎。

    然而时势如此,他不得不作出这样的安排,刘远毫不怀疑,如果没有刘桢,刘楠极有可能成为朝臣手中的牵线木偶,即便他并不昏聩,但他却缺乏作为一个君王所需要的权谋手段。

    而这些,在刘桢身上都不缺。

    以她与刘楠的关系,一定会尽心帮助刘楠,兄妹齐心,乾朝不愁不兴,如果运气好的话,说不定再过十几二十年,就能打败匈奴。

    也许这样,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罢。

    从喉咙里逸出一声沉重的叹息,刘远想,可能只有自己听见。

    他的目光从刘楠和刘桢身上移开,投向更加遥远的山峦。

    那里必定也是山清水秀,天色如洗,就像他从小长大的向乡一样。

    眼前的景致渐渐模糊,好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。

    刘远仿佛看见,在那遥远的山峦脚下,有三个人影正在追逐嬉戏。

    那三个人,虽然不是亲兄弟,感情却情同手足,他们意气相投,结为异性兄弟,以天地星辰为证,发誓有福同享,有难同当。

    后来,大兄因为时局所逼,只身远遁,其他二人毫不犹豫,紧随其后,三人南征北伐,立下了不朽功业,推翻了一个强大的王朝,又重新建立了一个国家。

    再后来……

    再后来,这世上许多事情,总归不过生与死两个字。

    多少权力富贵,功名利禄,到头来都化作黄土一g。

    若真有碧落黄泉,等你我兄弟重逢,是不是还能一笑泯恩仇?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……

    房羽是睡到半夜被匆匆喊进宫的。

    不止他一个人,许多人脸上,也都带着与他一样,既严肃又忐忑的神情。

    皇帝驾崩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意料之外,也在意料之内的消息。

    从刘远伊始,很多人就已经做好了这个心理准备,但当这件事真正降临到头上的时候,他们却发现自己心中依然有着不安与迷茫。

    不安的是,太子是否真的能够履行皇帝的职责,毫无疑问,比起刘远,他的威慑力和执政手段都要弱上许多。

    迷茫的是,这个国家将会走向何方,是富国强兵,还是重蹈前秦的覆辙,二世而亡?

    房羽与其他人有点不同,他在忐忑不安之余,还带着一点兴奋。

    趁着旁人不注意的时候,他的目光掠过许多人的表情,从中发现了不少端倪。

    新君与老臣之间,必将会展开一场博弈,而这场博弈的开场,可能会以一种所有人都预料不到的方式。

    房羽如此想道,带着这种复杂交加的心情,和所有人一样,朝大行皇帝的遗体,缓缓低下了头颅。

    三个月后。

    这是新君登基之后的第一次小朝会。

    一般小朝会上才会商议正事,而且只有三公九卿,以及与朝会相关的官员,才有入朝的资格。

    众臣的座次依然不变,不同的只是丞相已经在半个月前由宋谐换成了周允,这同样也是新丞相的第一次朝会。

    令所有人吃惊的是,在皇帝之下,丞相之前,又加了一席,位置显眼,由不得人多加注意。

    “入——朝——”

    内侍的唱喏打断了所有人的窃窃私语,高冠正装的朝臣们按照职位高低依次入席正坐,等待君王的到来。

    皇帝并没有让他们等太久,约莫半刻钟后,他的身影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之中。

    但跟在后面的,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身影。

    所有人都睁大了眼睛,看着身穿厚重o衣的长公主从皇帝身后走出来,在那个显眼的位置上坐下。

    与穿着相比,她的头饰就略显质朴了,长长的黑发被梳成叠云的样式,上面仅仅插了一根簪子。簪子的形状同样朴拙,别说镶嵌宝石,连质地也不是玉石,只是用木头雕成祥云的形状。

    然而这样反差鲜明的搭配,却并不让人觉得不协调,也无损长公主的威仪。

    没有给任何人发起质疑的时间,刘楠微微侧首,对侍立一旁的内侍道:“念。”

    内侍缓缓展开手中竹简,扬声念道:“陛下之诏,今日有三。”

    “一者,以丞相劳苦功高,政务繁琐故,即日起设左右丞相,以分其责。”

    “二者,收民间盐、铁、酒经营之权,改为官营。”

    “三者,长安长公主预诛安陶,于国有功,奉先帝命,增号镇国。是日,赐入朝会,从旁佐政。”

    所有人都被这三条诏令镇住了。

    新官上任三把火,许多人早就猜想刘楠登基之后,一定会实行一些新的措施,但也有人认为,以太子的性情和对政事的掌握程度,顶多遵循太、祖皇帝的足迹,安分守成罢了,但不管想象力如何丰富的人,也绝对不会想到,新君的头三条诏令,就是如此的震撼人心。

    丞相分权,从一个人变成两个人,这就暂且不说了,周允也许会反对,但他的反对注定是没有用的,因为这道诏令符合更多人的利益,能够在丞相权力上分一杯羹,大家求之不得,双手双脚赞成尚且不及,又怎么可能反对。

    盐铁酒官营,这是刘远在位时就讨论过的事情,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搁置下来,大家都没想到刘楠会在这种时候提出来。这道诏令注定不会那么顺利,它注定会损害不少人的利益,在朝官员,家中不乏贩卖盐酒者,与商贾牟利者,还有像孟行这种坚持儒家观点“不与民争利”者,他们必将成为这道政令的反对者。

    相比之下,第三条诏令反倒成了最不引人注意的了。

    耳边响起纷纷扰扰的争议之声,刘桢安坐如山,面色平淡,只在嘴角微微勾起一道细不可查的弧度。

    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开始。

    而前方的路,还很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