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一个人的明末 > 第12章:筹谋

第12章:筹谋

作者:没事打两枪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
笔趣阁 www.bqg.so,最快更新一个人的明末 !

    直到日落西山,太监们进来点上蜡烛,皇帝这才惊觉陛辞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时辰,而殿中众人肚子已是饿的呱呱叫。对于刘重元的胸有韬略皇帝十分满意,当场传旨,赐予刘重元尚方宝剑,副将以下听其专杀,以重其威权。

    之后,皇帝又命令赐宴,留两位阁老及刘重元用膳,宠荣之重令人艳羡。等刘重元捧着尚方宝剑回到家里,已是晚上十点多钟了,王氏还没有睡,她已经得到了丈夫升任五省剿贼总理的消息,下午时分上门道贺的文武官员几乎挤满了整条胡同,送的贺礼堆满了整个东厢房,都知道刘重元进攻陛辞,因此都是放下礼物留下名片就走了。

    昏暗的烛光下,王氏亲自伺候刘重元卸下官服,用毛巾擦了擦头上身上的汗,然后重新换上一件丝袍,这才双双落座叙话。

    京官外任必须尽快动身,尤其是在当今皇上手底下。之前曾有新任命到同一边镇的巡抚和监军太监,巡抚按照常理置办行装、安排家人,迁延了数日才动身上任,而太监得到提示第二天就快马赴边镇上任,由此之后皇帝就认为文官不尽心而太监忠心耿耿。所以之后,京官外任一般都会轻装简从尽快出发,例如卢象升被任命为宣大总督,就是单骑驰入宣府接任。

    刘重元就与王氏商量,他准备后日启程赶赴襄阳,急着赶赴军中,所以暂时不能带家属,他准备只带二十多名侍卫快马走陆路到襄阳,等他安顿下来之后,王氏在带着几个孩子走水路先沿着大运河到南京,在从南京逆长江而上到武昌,再从武昌逆汉水而上到襄阳,虽然绕远之后路途远了不少,但是沿途都是坐船,不至于劳图奔波。

    说是要尽快启程,但是作为兵部核心官员,骤然被任命出任地方,又是最重要的五省剿贼总理,兵部事务的交接,剿贼总理任上与内阁、兵部就战略、布防、后勤等方面事务的沟通,一桩桩一件件,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搞清楚的,现在被迫压缩到一天全部弄完,刘重元也只能无奈的摇摇头,摊上这么一个皇帝真是令人头疼。

    因此第二天一大早,刘重元的侍卫们开始整理行装,兵部又送来了三十多匹马,说是本兵杨嗣昌亲自嘱咐从太仆寺调来的,这样一来,虽然不能一人两马,但是也足够路上换乘了。

    而刘重元自己则来到兵部衙门,杨嗣昌作为他最大的奥援,很多事情必须先要沟通好才行,自古权臣在内,未有大将立功于外者。同样,面对猜忌多疑的皇帝,如果没有杨嗣昌在朝中鼎力支持,刘重元不可能有所建树。

    兵部尚书的值房里,看着眼前沉着冷静的刘重元,杨嗣昌突然又有些后悔,这样一个军事赞画的人才,值此即将大战之际,将其出任地方真的合适吗?

    “子乔,你在兵部任职已有八年,地方上盘根错节关系复杂,你要多加小心,但有什么需要,你尽管提,能够帮你的我一定帮,就是拆了这兵部大堂也在所不惜。”杨嗣昌是湖广武陵人,刘重元是湖广黄州人,说起来算是同乡之谊。

    虽然昨天的事情让两人心里有了龌龊,但是此刻朝外东虏、流寇的军事压力,朝内皇帝和奸臣的猜忌,让两人不得不立即放下心中的不快携起手来。

    “阁部,建军之道首重选将,洪总督、熊总理所部还有京营都要被抽调北上勤王,西北、中原军力为之一空,卑职要重建大军,首要便是任将,选用勤于王事、骁勇果敢的良将,则剿匪事成一半矣,若是所选将领贪生怕死、杀良冒功,则卑职恐怕怎么死的都不知道,皇上与阁部的剿寇大略将功亏一篑矣。”

    杨嗣昌点点头,但凡知兵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,大明以文御武,由文臣统帅大军,但是文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还行,临阵指挥领军作战则非所长,仗还是要靠武将去打。“子乔所言甚是,你如有中意的人选,可以提出来,我去向皇帝请命。不过当前东虏即将入寇,京师和直隶战事十分紧张,大将、猛将都要优先用在这个方向上,所以恐怕不能完全满足。”

    其实昨天的陛辞,刘重元也提到了这个问题,只是时间太短来不及详谈,另外,虽然是五省剿贼总理,原则上五省巡抚、总兵等大小官员都是他的下属,但其实不是这样,五省的巡抚和总兵虽然是在地方任职,但其实都是中央官员,巡抚的本职是御史,以御史的身份巡抚地方,总兵同样如此。

    出于大明历代相袭大小相制的原则,朝廷也不可能让刘重元挑选麾下的巡抚和总兵,如果下属有不称职的行为,刘重元作为右副都御使,可以上奏章弹劾,朝廷认为所奏属实才下旨免去其职务,如果认为不属实,或者不支持刘重元,那他这个五省总理也做不下去了。

    当然,出任地方大员当然会对下属的人事作出调整,但是这些调整一定是台面下的,严格说来是不合规制的。

    “阁部说的是,值此后金入寇之际,卑职当然会以全局为重。”

    “河南总兵目前是由河南巡按御史张任学兼任,张任学空有一腔热血但是并不知兵,甚至管不住底下的骄兵悍将,无论是于河南剿匪大计还是保全其个人,都应该立即任用一名大将替换之。”

    张任学是大明两百年来唯一一个以文官出任总兵官职的,大明虽然有总督、有巡抚统帅大军作战,但是总兵都是由武将担任,毕竟也不指望文官去冲锋陷阵吧。今年二月,河南战事正紧,张任学从两淮巡按御史任上转任河南巡按御史,看到流寇四处劫掠,而官军退缩城池,愤而上书痛斥诸将领,也不知道皇帝是真被他的一腔热血所感动还是烦他站着说话不腰疼,干脆任命他为河南总兵,大有一副你行你上啊的意思。于是,这位张大人就成了大明两百多年来唯一一个文官总兵。

    杨嗣昌点点头,抚髯说道:“子乔言之有理,未知你有什么人选吗?说起来许定国本是河南人,出任河南总兵倒是不错,不过年纪大了,遇战因循苟且,恐怕不是良任。”

    “阁部以为榆林尤世威、尤世禄兄弟如何?”

    “妙啊!”杨嗣昌一拍大腿,高兴地站起来绕桌而走。

    尤世威是宿将,其兄尤世功战死于沈阳城下,其曾多年镇守建昌、昌平等京畿要地,战功显著崇祯二年即以功擢升为昌平总兵,崇祯四年升为山海总兵官,积资至左都督,是大明武将的最高阶了。崇祯六年因清剿流寇时遭遇疫病而大败,然后一直赋闲在家。其弟尤世禄同样骁勇善战,曾参与历年对蒙古作战,并参与宁锦之战、崇祯二年勤王之战,曾官至宁夏总兵,目前也是赋闲在家。

    这样两位资历深厚、战功卓著的宿将一直赋闲,在当前战事频仍的年月,实在是大大的浪费。杨嗣昌略想了想,问道:“那就以尤世威为河南总兵,以尤世禄为勋阳总兵,统统由子乔你来节制。”刘重元大喜称善。

    杨嗣昌当即坐在桌案前写奏章,这就是这位阁部的做事风格,雷厉风行,其到京不过十几个月,已有奏疏三千九百余件,平均一月近二百件,最多的时候每天上奏疏一百多件。

    文不加点,不过一炷香的功夫,推荐尤氏兄弟的奏疏已经写好,杨嗣昌盖上印信命令小吏拿出交到通政司,他的奏疏即刻就会送到皇帝的案头。

    “还有,我想推荐梅之焕担任勋阳巡抚。”沉默了片刻,刘重元还是提出这个建议。

    杨嗣昌苦笑着摇摇头,“子乔啊,你推荐别人都行,偏偏就是梅之焕不行;别人推荐梅之焕也行,就是你推荐不行!”

    这话虽然有些拗口,但是刘重元苦笑着摇摇头,明白杨嗣昌的意思。

    他们两都是湖广麻城人,虽然既不是亲戚也不是同年,甚至面都没见过两次,更谈不上熟识,刘重元只是赞赏梅之焕文武双全,能够动员乡兵组成团练而已,但是只是粘上一个同乡,就摆脱不了结党的嫌疑。换到先帝、万历甚至是嘉靖朝,刘重元坦坦荡荡都不会有什么问题,但是在本朝皇帝眼里,那肯定是有问题的。

    就其他的文武官员做了一番交流安排之后,刘重元又打起了军械、物资的主意。在兵部任职多年,对于天下兵事文官武将、军械种类质量等等自然是门清。

    十年前两广总督自澳门采购的三百支斑鸠铳,一直放在兵部库房里落灰,刘重元开口要了。饶是杨嗣昌于兵事大有见地,也没搞清楚什么是斑鸠铳,听说放在兵部库房里十年了都没有人要,摇摇头点头应允了。

    所谓斑鸠铳就是大明仿制的欧洲重型火绳枪Musket,是欧洲最为流行的火枪,西班牙、荷兰、瑞典、法国等欧陆强国都普遍装备。这种重型火绳枪重16斤,身长近两米,口径快有20毫米,用药1.3两,发射的铅子重1.5至1.6两,枪身甚重,需要脚架支撑,说起来是单兵火铳,但甚至可以说是单兵火炮。

    刘重元还记得以前上军事理论课时那个老教员摇头晃脑的解释:二十毫米以上的是炮,二十毫米以下的是枪。这样算起来,斑鸠铳口径正好就介乎于枪和炮之间了。

    刘重元没有解释为什么要这些火枪,杨嗣昌也没有问,既然兵部有给就是了。

    其他粤造闽造鸟枪一万支,佛郎机炮四百门,点钢长枪一万支,藤牌四千,斩马刀一万支,腰刀一万支,金漆山文甲、紫花罩甲等军官用甲三百领,锁子甲两千领,布面罩甲一万领。除了四处都缺乏的红衣大炮,几乎满足了刘重元的所有要求。